<center id="guwwu"></center>
  • <center id="guwwu"><dl id="guwwu"></dl></center>
  • 登錄關注
    消息
    在線問診 找醫(yī)院 查疾病 找醫(yī)生 查藥品 手機端
    首頁 >中藥 > 正文

    茵陳利濕退黃

    2024-02-03 00:20:36來源:本草綱目閱讀數(shù):0
    核心提示:茵陳為濕熱黃疸要藥,其退黃效果歷來被醫(yī)家推崇。

    《本草綱目》草部第十五卷——茵陳利濕退黃

    {xunruicms_img_title}



    [發(fā)明]:宗奭曰:張仲景治傷寒熱甚發(fā)黃者用之極效。一僧因傷寒后發(fā)汗不徹,有留熱,面身皆黃,多熱,斯年不愈。醫(yī)作食黃治不能,而食不減。予與此藥,服五日病減三分之一,十日減三分之二,二十日病悉去。


    《本草綱目》草部第十五卷茵陳蒿“發(fā)明”。


    茵陳的故事


    茵陳為濕熱黃疸要藥,其退黃效果歷來被醫(yī)家推崇。東漢著明臨證醫(yī)學家張仲景治療傷寒熱甚發(fā)黃,通身都黃,用了茵陳后效果極好。李時珍在《本草綱目》中收錄了宋代醫(yī)家寇宗奭《本草衍義》中用茵陳退黃的一個病例:一個和尚,因患傷寒病治療不徹底,留有余熱,通身皮膚發(fā)黃,持續(xù)有一年多,多方治療無效。有醫(yī)生將其當做“食黃”來治療,仍然無效,寇宗奭后用茵陳為主的茵陳梔子散,服藥五天,病就減三分之一,服藥十天病就減三分之二,服藥二十天,病就痊愈了。由此可見,茵陳治療濕熱黃疸的療效是十分顯著的。

    {xunruicms_img_title}

    茵陳草本圖


    茵陳得名


    茵陳,別名茵陳蒿,綿茵陳,花茵陳,黃蒿等,為菊科植物濱蒿或茵陳蒿的干燥地上部分。春季幼苗高6?10cm時采收或秋季花蕾長成至花初開時釆割,除去雜質和老莖,曬干。春季采收的習稱“綿茵陳”,秋季釆割的稱“花茵陳”或“茵陳蒿”。


    綿茵陳多卷曲成團狀,灰白色或灰綠色,全體密被白色茸毛,綿軟如絨。莖細小,除去表面白色茸毛后可見明顯縱紋;質脆,易折斷,葉具柄。氣清香,味微苦。花茵陳莖呈圓柱形,多分枝,表面淡紫色或紫色,有縱條紋,被短柔毛;體輕,質脆,斷面類白色。葉密集或脫落,頭狀花序卵形,多數(shù)集成圓錐狀,有短梗;瘦果長圓形,黃棕色。氣芳香,味微苦。


    茵陳性味苦、辛、微寒,歸脾、胃、肝、膽經。功善清利濕熱,利膽退黃。臨床上常用于濕溫暑濕,濕瘡瘙癢,黃疸尿少。始載于《神農本草經》,列為上品,載:“主風濕寒熱邪氣,熱結黃疸。久服輕身益氣耐老?!逼浜蟾骷揖姓撌?,《名醫(yī)別錄》曰:“通身發(fā)黃,小便不利,除頭熱,去伏瘕?!碧蘸刖爸^:“今處處有之,似蓬篙而葉緊細,秋后莖枯,經冬不死,至春又生?!崩顣r珍謂:“今山茵陳二月生苗,其莖如艾葉。其葉如淡色青蒿而背白,葉歧緊細而扁整。九月開細花黃色,結實大如艾子……”。


    茵陳應用是講究采摘時間的,民間曾經流傳過這樣一個華佗為一黃癆病人治病的故事:


    相傳華佗遇見一個非常嚴重的黃癆病人,由于病情嚴重以至于他認為是無藥可救了,一個多月后華佗偶然發(fā)現(xiàn)這個病人痊愈了,他急問病人服用何藥。病人說吃了一種綠茵茵的野草。華佗一看是茵陳,便立即到地里采集給其他黃癆病人服用,但是奇怪的是均無效。華佗又去問已痊愈的病人吃的是什么樣的茵陳,他說三月里采摘的,華佗知道了春三月陽氣上升,百草發(fā)芽,三月蒿子才會有藥力。翌年春天華佗又采集了三月的茵陳給黃癆病人服用,吃一個好一個,但過了三月又沒有功效了。第三年華佗又把根、莖、葉進行分類服用,確實只有幼嫩的莖葉可以入藥治病。所以華佗就將“三月茵陳四月蒿,傳于后人切記牢。三月茵陳治黃癆,四月采來當柴燒”這句話傳與后人了。


    茵陳與青蒿,在歷史上誤認為是一種植物。青蒿莖是呈圓柱形,上部多分枝,表面黃綠色或棕黃色,具縱棱線。質略硬,易折斷,斷面中部有髓。葉互生,暗綠色或棕綠色,卷縮易碎,兩面被短毛。氣香特異,味微苦。具有清虛熱,除骨蒸,解暑熱,截瘧,退黃之功。清代名醫(yī)張錫純在《醫(yī)學衷中參西錄》中提到:“茵陳者,青蒿之嫩苗也。茵陳與青蒿,兩者均氣微芳香,均能清濕熱,對于濕熱黃疸、濕溫、暑濕之證均可應用。然茵陳主入脾胃,利膽退黃,為治療濕熱黃疸的要藥,也是治療濕瘡瘙癢常用藥。然青蒿主入肝膽,善清退虛熱,涼血除蒸,功專退虛熱,解骨蒸勞熱,又能泄暑溫之火,為骨蒸勞熱、瘧疾寒熱及暑溫壯熱所常用?!笨梢娨痍惻c青蒿無論在形態(tài)以及功用上都是有很大區(qū)別的,因此要特別注意茵陳和青蒿的鑒別與應用。

    {xunruicms_img_title}

    茵陳藥材圖

    {xunruicms_img_title}

    青蒿藥材圖

    藥理功效


    中醫(yī)認為茵陳性味苦寒降泄清熱,功善清利脾胃、肝膽濕熱,黃疸之濕熱陽黃最宜,寒濕陰黃亦可配伍應用。尚可用治濕溫病、濕瘡、濕疹。茵陳善利濕退黃,為治濕熱黃疸之要藥,張錫純稱其為“退黃之圣藥,活肝之要藥”。用于濕熱熏蒸而發(fā)生黃疸的病癥,可單用一味,大劑量煎湯內服;亦可配合大黃、梔子等同用。濕重于熱,發(fā)熱身困,脘痞惡心,舌苔白膩,配蒼術、厚樸、白鮮皮;若小便不利顯著者,又可與澤瀉、豬苓等配伍;用于濕熱郁蒸,身目發(fā)黃,黃色鮮明,小便短赤,常與梔子、大黃配伍;寒濕郁滯,發(fā)為陰黃,癥見神疲畏寒,黃色暗晦,腹脹便溏,佐附子、白術、干姜等。以茵陳為主藥的中成藥臨床應用較為廣泛,且大多都被收錄于2020年版《中國藥典》,如膽石通膠囊、護肝片(膠囊)、利肝隆顆粒、利膽片、利膽排石顆粒等。


    研究發(fā)現(xiàn),茵陳主要化學成分包括香豆素類、黃酮類、有機酸類、揮發(fā)油等。茵陳除具有利膽、保肝等傳統(tǒng)藥理作用外,還具有解熱、鎮(zhèn)痛、抗炎、抗病毒、抗腫瘤、降血壓、調血脂、抗骨質疏松、神經保護、免疫調節(jié)、代謝調節(jié)、預防阿爾茨海默病等多種藥理活性。這些藥理活性是與茵陳所含的多種化學成分有密切關系的。如茵陳中所含的香豆精、綠原酸、咖啡酸、對羥基苯乙酮、甲基茵陳色原酮均有利膽作用,茵陳煎劑有護肝作用;所含的香豆精、對羥基苯乙酮有降壓作用;茵陳煎劑具降酯作用、抗凝及促進纖維蛋白溶解作用;所含的揮發(fā)油、香豆精、綠原酸、咖啡酸均有利尿作用;茵陳煎劑對人型及牛型多種桿菌、球菌、致病性真菌均有抑制作用,對流感病毒、多種鉤端螺旋體、豬蛔蟲有一定的抑制作用;茵陳揮發(fā)油類物質有顯著的解熱作用,香豆精類成分有平喘作用;對羥基苯己酮有間接促進灰黃霉素吸收的作用。茵陳精制浸液對動物子宮有興奮作用。

    {xunruicms_img_title}

    茵陳藥材圖

    民間偏方


    關于茵陳,民間流傳很多單方、驗方,臨床應用均有效果,如:


    1、治療高脂血癥

    茵陳15克,水煎代茶飲,1個月為1療程。


    2、治療膽道蛔蟲癥、膽系感染

    茵陳30~60克,水煎服。


    3、治療妊娠肝內膽汁淤積癥

    用加味茵陳湯(茵陳、梔子、黃芩、丹參、茯苓、澤瀉各10克),每日1劑,水煎分2次口服,7天為1療程。


    4、治療慢性結腸炎

    用茵陳白芷湯(茵陳、杭白芷、廣藿香、秦皮等),用水煎服,每日1劑。


    5、治療黃疸

    用茵陳蒿湯(茵陳、梔子、黃柏、郁金、柴胡、豬苓、澤瀉、薏苡仁、板藍根、金錢草、通草)加減,水煎服。


    6、治療感冒、黃疸、漆瘡

    茵陳15克,水煎服。


    7、治療一切膽囊感染

    茵陳30克,蒲公英12克,忍冬藤12克,大黃10克,水煎服。


    8、治療蜂螫

    鮮茵陳葉適量,搗爛外敷。


    9、治療急性黃疸性肝炎

    茵陳30~45克。取上藥,水煎,日服3次,每天1劑。


    10、治療痧癥、腹部絞痛、肢麻

    鮮茵陳50克,鮮黃荊葉30克,鮮青木香10克。搗爛,加冷開水絞汁服。


    11、治療蕁麻疹、皮膚腫癢

    茵陳30克,荷葉15克,蜂蜜適量。將前2味烘干,研末,每次5克,蜜水送服。


    12、治療口腔炎、口腔潰瘍

    茵陳20克。取上藥,加水150毫升,用文火煮沸10分鐘,過濾取藥液。代茶飲,3天為1個療程。


    13、治療濕疹

    茵陳30克,苦參20克,石菖蒲15克,千里光20克。煎水洗患處。


    使用注意


    蓄血發(fā)黃及血虛萎黃者慎用。用量過大可引起頭昏、惡心、上腹飽脹、灼熱感、腹瀉、急性黃疸性肝炎、急性膽道感染。


    責任編輯:黃爽

    歡迎投稿,投稿郵箱:bhline@163.com

    上一篇:中醫(yī)藥重磅文件發(fā)布!鼓勵實行中西醫(yī)同病同效同價

    下一篇:《本草綱目》第十五卷——續(xù)斷治痢的故事

    熱文一周熱點
    亚洲无码一级,在线播放无码成动漫视频,亚洲人成禁漫在线观看,亚洲丰满无码专区
    <center id="guwwu"></center>
  • <center id="guwwu"><dl id="guwwu"></dl></center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