誰用余生荒涼,等句別來無恙
很榮幸,很多老年人也是情感版的讀者。
他們的信任與分享,讓我對人生對生命的體悟更加寬容慈悲,也讓我對情感對愛戀的認知更加多元隨順。
這是一篇從老年人愛戀出發(fā)寫成的情感隨筆,希望更多年輕讀者能看到。
見或不見,愛都無法忘記
一位73歲的老人來報社找我,談及年輕時的一段愛,很是傷感。半個世紀前,因為出身問題,因為通信不便,因為自我怯弱,他與喜歡的人彼此錯過,再未相見。
在那個年代,這并非個例。
這一別,就是半個世紀。50多年里,她常常鉆入他的夢中:扎著麻花辮,穿著格子衫藍褲子,腳上一雙方口黑布鞋,在棗樹林里,在白河灘上,在桃花樹下,在十字路口,對著他笑,或看著他哭。
有很多次,他也想著去找她,但最終還是沒有勇氣。想當年,是他先選擇放手。到后來,他們各自成了家。他工作勤懇,深得賞識,還一度在地方擔任要職。
70歲那年的春天,他又做了一個夢。這個夢太清晰太真實,終于讓他有了尋她的念頭。夢中,她不再是年輕時的俊俏模樣,而是頭發(fā)花白,滿臉皺紋,坐在輪椅上。但他還是一眼認出她,驚喜地走上前,不敢握她的手,只是一個勁兒地說“這些年你去哪兒了”。但她,已不認得他,表情木然,沒有片言。
“她一定遇到事兒了。”醒來后,他茶飯不思,夜不能寐,去尋她的消息時,他的老伴兒患了重病。老伴兒這一病,就是兩年多,他守在病榻前伺候她——年輕時,為支持他努力工作、追求進步,老伴兒付出得太多太多,他渴望也需要通過精心照顧她,來減輕自己內心的愧疚與自責。
春節(jié)前,和孩子們安葬老伴兒,他就開始托很多人跑許多路,尋得夢中那個她的下落。最終,一條線索一條線索地追問下去,他得知她早就隨兒子遷居洛陽,離開南陽很多年了。
手捏著她的聯系方式,他緊張得像19歲那年在她家門口等她一樣,手心出汗,心跳加速。猶豫了三四天后,他還是撥通了那個熟記于心的電話號碼。
只是,電話里,她的兒子告訴他,她63歲那年就患上了老年癡呆癥,3年前的春天,最終敗在癌癥手中,永遠地離開了這個世界。
說或不說,情仍舊在心里
放下電話后,他兩眼一黑,倒在地上,大病一場。
她去世的日子,與他做那個奇怪又清晰的夢,是同一天——他有記日記的習慣,要想印證這一點,并不難。
“我應該早點去見她,哪怕她癡呆了,不認得我了,我還是想當面和她說句對不起。”老人用布滿褐斑的手,擦了擦眼角的淚,囁嚅道,“但現在,沒有機會了,沒有機會了……”
我不知如何安慰他。
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局限和悲哀,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情懷與信仰。唯有愛與真心,是全世界共同的語言。
送老人下樓時,他說,他聽她的兒子說,她的骨灰安葬在老家,他想去她的墓地看看,陪她說說話,不知道孩子們會不會同意。
我鼻子一酸,腦海中閃現這樣一個鏡頭:山腳下,墓園內,松樹旁,白發(fā)蒼蒼的他,捧著一束菊花,蹲坐在她的墓碑前,長久不語,抑或,安詳嘆息。
這些年,因為工作關系,我遇見不少這樣的老人。他們人到暮年后,渴望見初愛一面,只為說句“對不起”“你還好么”,或者“老伙計,好久不見”。
有的人,如了愿,在生命的夕陽年月里,多了個彼此牽掛、袒露真心的朋友。有的人,撲了空,在人生最后時光中,通過這樣那樣的方式,彌補等了大半生卻再沒機會說出口的“別來無恙”。
印象最深的,是一對年過八旬的老人,年輕時彼此相愛,因歷史原因被分開,離別60多年后再重逢。都已喪偶的兩位老人,不顧各自的高齡,只想牽起對方的手再也不要松開。但孩子們的阻撓,最終還是讓兩人不得不再次含淚告別。
念或不念,夢境會告訴你
正是一位又一位這樣的老人,讓我曾經對情感對愛戀的認知與體悟,猶豫松動,搖搖欲墜。
不少比我年輕的讀者,與我談起無法釋懷的初戀,說起夢中,F的少年時,我不再像過去那樣,斬釘截鐵地說“不打擾是最后的溫柔”,而是鼓勵他們“如果真為想念,不如抽空見見”。
不少年齡相仿的友人,與我聊起塵封多年的往事,訴說潛伏內心的憂傷,我也不再異常決絕地說“一別兩寬,各生歡喜”,而是安慰他們“有時候,夢里出現的人,醒來,就該去見他”。
我知道,這世界最真實的聲音,來自內心。這人間最美的情感,來自真誠。
所以,在說出上述想法的同時,我仍要追問一句:與往事和解、與舊情人相見的前提,是我們在心底清澄地尋找自己,還是在滿腹腌臜地去打擾他人。
若為前者,我們可以帶上十分思念,走九里山路,涉八條險河,攜七縷春風,去見錯失的舊相識,去修破碎的心靈路。
因為,前方的路上,等待你的,是萬分慈悲,是千樣溫煦,是滿地歡喜,是一席柔情。
如果為打擾他人,那請你止步。因為,前方無明亮,歸途是迷茫。
無數事實已證明,那些因欲望,因索取,因自私,因貪婪,因無法解決自己生活的種種難題,轉而去重拾昨日情感、打擾過去戀人的人,必將會面臨更大的問題,陷入更深的悲哀。
愛或不愛,閱歷會回答你
我也見過,那些因無法安放最初之愛而終生擰巴的人。
他們中,有的人,背負曾經的愛與傷,在自卑、自責與自毀中,認為自己看透了愛,或不配擁有愛,緊緊關閉心門,害怕付出吝于給予,內心閉塞干硬,生活枯萎擰巴,周身黯淡無光。
而有的人,懷著對一個人的情結或思念,一直不停地逐鹿“替代品”,不斷追逐,不停交配,內心悲傷,卻無法止步。他們沒有勇氣面對現實中早已錯失的那個人,只好以這種自我傷害的方式,祭奠那些回不去的曾經和無法重來的人生。
但不管是前者還是后者,皆為無法安放往事與自我的表現。自我了解,自我接納,才能自我實現。自我修復,自我療愈,才能自我認可。
不管是否與舊情人相見,我們都需要敞開心去接納最初的愛。因為,直面人生的痛,修復內心的傷,是為了在春光明媚的當下,踏上更遠的路,遇見更美的人,寫下更好的詩,不再一直做那個流淚的夢。
要知道,生命中的很多人,常常來不及告別,卻已經見了最后一面。
要知道,情感里有很多事,常常來不及體悟,卻已經再也無法重來。
這個世界多的是悲歡與離合,如果可以,請善待每一位愛過的人,并微笑著對往事說“你休想得到我的恨”。
這個世界多的是災難與痛苦,如果可以,請敬畏每一位遇見的人,并勇敢地對傷害說“你休想得到我的怨”。
當有一天,你不再以受害者自居,你將會更強大。當有一朝,你不再以過來人自傲,你將會更慈悲。
從這個春天起,接納自己,接納生命中的每一種際遇。②4
別人的故事,自己的參照物。親愛的讀者,今天的故事,讓您有哪些感想?您可以發(fā)短信或微信至13783770968,或者加QQ77658376,和主持人聯系。您也可以把經歷過的故事講給晚報聽,愛情的、友情的、親情的,都歡迎,美好的、傷感的、難忘的,都可以。您若到來,我定真情相待。
別人的故事,自己的參照物。親愛的讀者,今天的故事,讓您有哪些感想?您可以發(fā)短信或微信至13783770968,或者加QQ77658376,和本報記者聯系。您也可以把經歷過的故事講給晚報聽,愛情的、友情的、親情的,都歡迎,美好的、傷感的、難忘的,都可以。您若到來,我定真情相待。
責任編輯:黃爽
下一篇:不放棄自己 才會收獲驚喜
歡迎投稿,投稿郵箱:nyhhshys@163.com。凡是原創(chuàng)投稿一經采用,除在南陽健康網發(fā)布外,同時同步到今日頭條,騰訊網、新浪網、網易網、搜狐網、東方頭條、趣頭條、鳳凰網及公眾微信“南陽衛(wèi)生健康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