外媒:互聯(lián)網與智能手機引發(fā)九種病
在老撾萬象省南鵝湖,一位兒童在旁若無人地玩手機(2012年11月7日攝)。
原標題:俄羅斯之聲:互聯(lián)網與智能手機引發(fā)九種病
參考消息網10月19日報道 俄羅斯媒體稱,高技術的飛速發(fā)展及網絡對生活的全面滲透,不僅令世界更為便利、愈加豐富多彩,也產生了一些負面影響。
據俄羅斯之聲電臺網站10月17日報道,醫(yī)生們總結出了相關的9種新的常見病。
1.網癮:這是一切網絡病的初始階段,也極易識別:上不了網就相當難受。不少國家甚至設立了網癮治療中心,如美國。
2.鈴音幻聽:這屬于網癮的進階階段,涉及神經官能,體現為人們時常誤以為手機鈴響了或是震動了。70%的智能手機發(fā)燒友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鈴音幻聽。
3.手機上癮癥:它與網癮類似,倘若離了手機,立刻便會六神無主。經常有人拿出手機查看,而后放回口袋中,兩分鐘后又條件反射般再度掏出,害怕漏掉任何即時資訊。
4.手機眩暈癥:除暈車、暈船,還有暈手機?確實如此,不少蘋果擁躉在將操作系統(tǒng)升級至iOS 7后,紛紛覺得頭暈、刺眼甚至惡心。罪魁禍首是為追求新視覺震撼效果而使用的新技術。
5.臉譜抑郁癥:研究證實,過于頻繁地使用社交網站不僅不會令你在人際關系中如魚得水,只會適得其反、導致抑郁。倘若個人信息更新過快、閱讀朋友信息過量,就會滋生越強的沮喪感。沉迷社交網站還會擠壓其他傳統(tǒng)交流方式的時間,如約會、電話、書信等,令人無暇求知、閱讀。
6.在線游戲上癮癥:它最危險、最具破壞性。倘若沉迷于游戲中的虛擬世界,便會難以走出,無心學習、工作。很多青少年傾盡零花錢,用于購買點卡。這種情況在亞洲國家中最為嚴重,韓國25%的青少年都屬于重度游戲上癮癥患者。
7.網絡多疑癥:這是對健康過于疑神疑鬼的變種,即只要身體出現輕微疼痛或是細小斑點,就迫不及待使用搜索引擎,上維基百科等網站查找原因,進行自我診斷、決定治療方法,殊不知這只會導致精神過度焦慮。
8.谷歌效應:與上述幾種病不同,它不會即刻給患者及社會帶來過度的負面影響,但或許會殃及人類自身的發(fā)展。它體現為人們完全相信只需輕動鼠標,任何資料在網上都唾手可得,因而過于依賴互聯(lián)網,導致自身記憶力、思辨力下降。
9.維基百科效應:網上百科讀起來顯然比紙質書籍要有趣許多。不過,你或許只是想上網查查摩卡是種什么咖啡,卻會不由自主地點開介紹巧克力的鏈接,而后注意力再被突然冒出的中世紀酷刑、全球著名摩天大樓之類的閱讀提示所吸引。如此一來,幾小時轉瞬即逝,工作、約會全都泡湯。
歡迎投稿,投稿郵箱:nyhhshys@163.com。凡是原創(chuàng)投稿一經采用,除在南陽健康網發(fā)布外,同時同步到今日頭條,騰訊網、新浪網、網易網、搜狐網、東方頭條、趣頭條、鳳凰網及公眾微信“南陽衛(wèi)生健康”。